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中文期刊篇目索引-數位生活

  1. 陳宇佐以RFID為基礎的智慧型生活架構=Enhance Our Lives through the Use of Novel RFID-Based Intelligent Scheme,電腦與通訊,115 民95.03,頁38-46 http://0rz.tw/qj0aw
  2. 張奇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,從Smart Home Control Network的技術演變與系統整合看未來發展--無線家庭網路 數位生活夢想,53,民93.01,頁50-67 http://0rz.tw/dWZT6

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

電腦軟體-Photoimpact

PhotoImpact 是一套相當有親和力的影像處理軟體
□ 透過神奇的「百寶箱」,只要幾個步 驟,就能讓作品呈現很贊的效果,不 論是文字、相片、網頁圖形,都可在彈指間完成。□ 利用 PhotoImpact 的繪圖工具、印章、 路徑工具,無論你有沒有繪圖天份都能夠很快完成令人讚嘆的作品。□ 合成的照片總是一眼就被識破嗎?那 你一定要試試 PhotoImpact 11 的影像合成功能,包括「智慧型場景合成工具」、「高動畫態範圍」及各種特效,讓你的合成不著痕跡。□ 數位相片不夠亮、影像不夠銳利、色彩不夠豐富,甚至產生色偏,別急著把相片刪掉哦!拿到 PhotoImpact 編修,你將會發現相片一樣可以很出色□ 個人網頁中的圖片總是和別人撞圖嗎?試試 PhotoImpact 獨家的背景設計和按鈕設計師吧!

周邊設備-喇叭



我們看到喇叭的外觀是喇叭的音箱,當內部的單體發出聲音後,
音箱能讓聲音較完整的向前方輻射出去,並避免產生其他方向
的聲音造成干擾。通常在音箱的內有一個或數個單體,每個
體負責發出不同音域的聲響。
若只有一個單體的喇叭,放送出
來的聲音必然比較難涵蓋整個音域。所以通常會看見以高、低
音兩個單體的雙路喇叭或高、中、低音三個單體的三路喇叭
發聲原理
單體就是喇叭的核心,其主要是由四個部分來構成的,分別為「音盆」、「音圈」、「懸吊系統」與「磁鐵。「音圈」是纏繞在「磁鐵」上的可通電線圈,當電流訊號進入單體之後是通過「音圈」,這個時候「音圈本身也產生一股磁場而原本的「磁鐵」發生吸引或互相排斥的震動現象,因為震動速度非常快,音盆」就利用這個快速震動的能量,推動音盆前方的空氣而發出人的耳朵可以聽到的聲音。

多媒體防磁喇叭
因為喇叭內有高磁性磁鐵,通電後音圈也會產生磁場。當我們在使用
電腦時通常會將喇叭擺放在螢幕兩側,如果這對喇叭沒有做好防磁的
防護,喇叭產生的磁場會干擾到螢幕的正常顯示或電腦的穩定性。
所以多媒體電腦喇叭外殼一定要有防磁處理。
喇叭的高低音與單體及音箱的關係
我們可以從喇叭的音盆看出,高音單體的體積通常都是很小,而低音
喇叭的單體都是很大的。這是為什麼呢?
以相差不多的電壓給予高低音兩個單體,因為高音單體體積小,產生
震動時震盪空氣的速度就比較快,產生波長短,聲音高的聲音。相反
的,震動體積較大的低音單體,產生波長較長的低音。
一般在市面上看到的多媒體喇叭都有一個小孔,並不是這個小孔後面
也有一個發音單體,而是由於發出低頻所需較大的能量我們可以利用
音箱的構造來增強低頻的效果。這個小孔後面接著一個圓管稱為「導
音槽」,利用音箱與導音槽和諧震盪,把單體向後方傳出的聲波相位
倒傳,或和單體向前傳的聲波相位相同,利用這樣的效果達到增加低
音,改善低頻響應。
在第三代多媒體電腦對於喇叭的要求,左右喇叭高頻的頻率響應至少
達到17.5KHz,低頻的頻率響應要有120Hz。

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

輔助記憶體







目前電腦皆以具有記憶功能的積體電路為記憶體的元件,它又可分為ROM及RAM兩種ROM(Read Only Memory,唯讀記憶體)所儲存的資料只能被讀出,而不能被寫入;且電源關掉時,資料不會消失RAM(Random Access Memory,隨機存取記憶體)所儲存的資料可被讀出,方可被寫入;當電源關掉時,資料全部消失。除了ROM與RAM之外,另外還有一種快取記憶體(Cache Memory),它存取資料的速度比RAM快很多,可以加快常用程式或資料的執行效率。



輔助記憶體 因主記憶體容量有限,用來輔助儲存資料,
光碟 磁碟 硬碟 USB隨身碟
硬式磁碟、備份磁帶機、快閃記憶體、或是抽換式的媒體儲存設備﹝如軟碟機、光碟機、磁光碟機等﹞。
擴充容量方便讀取 容量大可除存輔助記憶體指可以永久保存程式或資料。






資料來源:電腦的硬體結構












CPU


中央處理單元(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,CPU),是電腦的主要裝置之一。其功能主要是解釋電腦指令以及處理電腦軟體中的資料。所謂電腦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。CPU、內部記憶體輸入/輸出裝置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。由積體電路製造的CPU,20世紀70年代以前,本來是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,後來發展出微處理器CPU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。
「中央處理單元」這個名稱,籠統地說,是對一系列可以執行複雜的電腦程式的邏輯機器的描述。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地將在「CPU」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,之前的早期電腦也包括在內。無論如何,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(Weik 1961),這個名稱及其縮寫已開始在電腦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。儘管與早期相比,「中央處理單元」在物理形態、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有了戲劇性的發展,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。
早期的中央處理單元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電腦而定製。但是,這種昂貴的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、標準化、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。這個標準化趨勢始於由單個電晶體組成的大型電腦微機年代,隨著積體電路的出現而加速。IC使得更為複雜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(在微米的量級)。CPU的標準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位裝置(港譯-電子零件)在現代生活中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電腦。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手機到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。
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主機板


主機板(Mother board或Main board,簡稱MB),因為主機板上通常承載有中央處理器(CPU)與記憶體(RAM),晶片組(Chipset),與其他控制原件,介面擴充槽,輸出入連接頭(I/O)…等主要原素,故稱為母板。 主機板為電腦系統中最主要的一片電路板,通常我們拆開電腦外殼後看到的那一大塊電路板即是主機板。市場上通常依照電腦的規格大小、整合型或非整合型、CPU規格以及RAM規格等方式將主機板作分類。

依照主機的規格型式而言,主機板的型式有很多種不同的規格,一般來講,主機板的規格共分為AT與ATX兩種,但若我們再細分下去,又可以細分為AT、ATX、Baby AT、Micro ATX、NLX等數種規格的主機板。 從AT與ATX這兩種規格來說,不僅是主機板的大小與機殼有所不同,而且其電源形式以及輸出方式規格也會有所差異。一般來說,AT的主機板,電源供應器也必須要使用AT類型的,而機殼也當然要搭配相同AT型式的機殼才行。相對的ATX也是如此。 AT與ATX主機板最大的不同,便是在鍵般及滑鼠的連接頭上,AT是用突大的AT鍵盤連接孔,滑鼠則是採用串列埠(COM Port)介面。而ATX主機板它不管是鍵盤或是滑鼠,均是使用PS/2(Personal System 2)介面的。雖然目前市面上的主機板大多屬於ATX規格,但其電源供應方面卻各自不同,讓我們必須很小心地選購ATX的電源供應器或者是AT的電源供應器。 不過ATX電源供應器可以支援新一代的電源管理功能,包括鍵盤、網路與數據機開關機,或是Windows關機與重新開機等方便的功能。除了在連接頭上有所不同之外,ATX主機板將中央處理器(CPU)插座與介面卜下插槽的距離明顯比AT主機板來得較遠,而CPU亦與電源供應器的風扇口接近,散熱效果亦增加不少。 總而言之,主機板的規格與主機板上元件的配置關連相當重要,依據不同的主機板規格也會有不同的主機板功能存在,因此我們在挑選主機板時,要先辨別主機板的規格,再去了解其他的項目會比較實在。

機板的功能,可以從主機板上所附的晶片組以及插槽看的一清二楚,除了其他特殊的功能外,一般來說,主機板上通常都會有下列設備:
處理器插座          快取記憶體插座與晶片墊變壓器            系統晶片組音效晶片           AGP插槽蜂鳴器            WOL控制器(網路開機)電源供應器接頭        Primary IDE插槽並列埠接頭          Secondary IDE插槽串列埠與滑鼠接頭       PCI 插槽軟碟接頭           ISA 插槽鋰電池座           快閃記憶體(作BIOS用)溫度感應裝置         ATX電源插座環境監視晶片         3-Pin電源插槽電容器            Super I/O晶片記憶體插槽          AMR或ANR插槽印刷電路板          AIMM等繪圖加速卡插槽(最新的815系列晶片組主機板才有)
資料來源:主機板-學習加油站

週邊設備-耳機



頻率響應範圍:
 
優秀耳機的頻響寬度-- 16~22KHz左右(IEC581-10 50~12.5KHz之間)。
 
人耳的聽覺範圍於20~12KHz左右。
音樂的聲頻範圍於20~20KHz左右。
 
 
交流阻抗:
 
一般都是以1KHz量測,低阻抗耳機(16Ω、32Ω),為了就是要容易推動耳機。也視產品用途有高於100Ω阻抗的耳機。
 
 
耳機的頻率關係:
 
聲音由物理材料震動得來,振動快慢(秒/次),頻率高聲音高,頻率低聲音低。人耳的聽覺範圍在語音頻段:100~3.5KHz,人耳在3KHz左右最敏感也覺得最吵。耳機的製作特色就以此觀察,常敘述曲線平坦與否所指的地方。
 
通常語音耳機觀察曲線:100Hz~5KHz。
樂音用使用頻段為20~20KHz。
 
 
諧波失真:
 
是一種音頻波形失真,失真越小,表示耳機精度品質越佳,一般的概述是音質相對比較細膩好聽。
 
 
關係音質好壞的因素:
 
匹配的阻抗特性。選用的振動元件及掌控運動的電磁關係、腔體與外觀設計等等。
 
 
靈敏度音壓:
 
施加於耳機1mW的功率時,耳機所能發出的聲壓級(聲壓的單位為分貝,聲壓越大音量越大)
 
 
最大輸出與最大音壓:
 
5~12mW通常的功率需求, 最大音壓105~112dB在於 1KHz的檢測值, 已列入保護的新法規範中.
 
 
receiver單體振膜厚度:
 
常用有6μ、9μ、12μ的薄型振膜,厚度越薄音頻延伸較寬,音相柔和,但失真也越難控制。
 
 
Receiver外徑與腔體:
 
一般耳機外徑8ψ~15.4ψ,超過25ψ都用於耳掛式或頭戴式,尺寸越大對音頻的掌控比較容易,相對材料物理特性低頻較好,越小尺寸越往高頻偏移,當耳機整體組合後,腔體及外觀確實是掌控耳機音質表現的關鍵。